初登东岳

      在孩提时候,我听大人们说,知道东边有个泰山。等我上了学能看懂了一些书籍之后,我才真正的知道了我国有“五岳”,五岳之尊就是泰山。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诗句,泰山观日出的奇观,单这些文字就够我想象万千,就促我心驰神往了,不领略一下泰山风光将成为我最大的憾事了。

      八月下旬,学校决定要去泰山旅游。我听到消息后,内心的兴奋和激动是无法形容的。昔日的想象将要得到验证,心驰神往的将要进入视野,心中的憾事将要抹去,你能说这不是一次光荣的、伟大的、实现梦寐的、令人艳羡的非凡行动吗?

      8月31日清晨五时许,我们坐上了专车,沐一路晨风,钻一程薄雾,踏上了跨省的旅途。一路上伴红日,披金光,经安阳、聊城、肥城等地,览一路风光,观一路异彩,在夕阳西下之时,到了泰山南麓的泰安城。我们一下汽车,举首北望:哦!雄壮!伟大!平底突兀,高耸入云!群峰插在半天之中,青岚缭绕于山峰之间。松林掩住了山的肌肤,但却遮不住山的雄伟和高岸。我虽然想在晚霞辉映下浏览一下泰安风景,但由于一路风尘,一路颠簸,再加上翌日凌晨还要登山,只好按下这份情趣,在旅馆就榻而歇。

      凌晨1时40分,我在睡梦中被人唤醒,同大家一起走出旅馆。顺着缓缓坡道北行半里路程,我们到了泰山的入口------红门。开始登山了。大家踏上了第一级石阶。前半夜可能下了点儿雨,石阶有些光滑,空气也颇为湿润,浓雾弥漫着整个山林。我们有兴奋的心情,有十足的劲头,是不在乎这些的。开始大家还是前后想从,可是不大一会儿,便拉开了距离。我和另外二人成了先遣队,走在大家的最前面。没过须臾,我们便看不到后边的人影,也听不见他(她)们的喃声细语了。我们拾级而上。抬头前望,我们依稀看到了一束灯光,心想那边是山顶了。泰山也不过如此,别人的传说、书上的文字均为演义过得东西。可是半小时过后,我们与灯光的距离却未见缩短。这似乎令人诧异了。毫不气馁,迅步上登,等我们大汗淋漓、气喘吁吁到达灯光处一看,才知不是山顶,而是中天门!问讯路程,还不及一半。喝两杯热茶,吃几块蛋糕,小歇几分钟,这才感觉元气有所恢复。

      继续登山了。虽然还是拾级而上,但是觉得吃力了很多。我不禁俯身顺山道向前一望,原来坡道陡了很多,估计超过了50度,并且是蜿蜒而上,不见尽头。我想这可能就是人说的十八盘了(下山时证实正是如此)。努力上登,看到了一片灯光。一鼓作气,没敢停歇,等到了灯光近前,只见路道被一个小门楼所隔,门楼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------南天门。跨过门槛,只见路西的山榭廊下竟有多人身裹大衣蜷曲而卧。我看了心里不禁好笑:为了看个日出,竟要这样接受大自然的“恩赐”,可见他们的泰山之行将比我们更有风味,再继续前行,山道平缓了许多。一会儿拾级而登,一会儿慢道斜上。等又上了几级台阶后,冷不丁一股山风扑面而来,使我禁不住几下哆嗦,急忙从提包里拿出备用的衣服穿上。此时,眼前呈现一片平地,近处有个地方曰“唐摩崖”,上崖前伸数米,下边朝里凹着。凹里处灯火通明,喧声不已。有多家卖小吃的在忙碌着招呼着。只要有人从旁走过,就会有多人亲切热情地招呼你,甚至拿着油条,端着热腾腾的米饭送到你的面前,使你盛情难却,只得就范(饭)。我们不愿在此耽搁,于是从旁遄步而过。左转右拐,当踏上了一个高高的台阶之后,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一簇簇的人群。有的在散步走动,有的会聚一堆,有的在角隅处避风。我们没穿大衣,登山又出汗衣湿,抵不住山风的侵袭,只得寻一小隅挤一处避寒。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一眼手表:4点50分。这正是黎明前之黑,于是我们小歇以待。

      没过多久,只听得一阵骚动。抬眼望去,东方熹微,景物依稀可见。顺人指方向看去,身侧近处有一个院落。院落门楼上赫然写着五个朱红大字:“敕修玉皇顶”。不看则已,一看有些吃惊,想不到我们所到之处竟是泰山的至高点。这时看周围四处,山峰都低于我们脚下,但却皆在云天之中,其余便是云雾迷茫。近处山风呼啸而过,令人新怵;一团团白云从山谷中穿过,而我们竟在飞云之上!此时,只见相机灯光闪烁,拍下了许多人在云天的奇特镜头。移步东南方向,那是日观峰。日观亭北侧已是游人幢幢。东向崖际,有一巨块条石向北朝天斜竖,人说那叫“拱北石”。有人匍匐顶端,拍下了空中留念。拱北石光滑难上,我看有些风险,但还是有人爬上拍照,而且还是一双青年男女。我暗暗佩服俩人的胆量,同时也不敢说这是勇敢还是猎奇。

      东半天空撒满了晨光,正是观日出的好机会。数十架相机调好了镜头,只等太阳亮丽出现。可是天不作美,总有一大片黑云拢在天际日出方向。人们焦急之情溢露于色。那黑云迟迟不肯离去,人们只能显出百般的无奈。太阳好象害羞似的,一直未敢露出真容。偶尔从云隙间闪一下桔红色的脸庞,人们当然不肯放过,只听得“咔嚓咔嚓”一片声响,蓝白光一片闪烁,胶片上便留下了珍贵难得的镜头。

      丽日升至半天,金光撒满山顶。凭日远眺,但见多个山头依然还在云海之中,其它景物均不甚详细。也就在此时,我对姚鼎《登泰山记》中的一些句子才有了真正的理解。看山上游人,徜徉各处。山崖边,古迹处,异石旁,至高点,拍照留念者随处可见。朝西望去,看到一个略高于四周的四角翘起的楼阁,人说那是月观亭,晴夜阁上观月别有一番情趣。还有西边从半山腰到山顶的空中索道,游人乘坐的吊车在匀速运动着。犹闻西谷中还有黑龙潭等景观点。我虽想前去一览,但时间受限不能前往,留心中一丝遗憾。

      傍午时分,我们顺着来时山道下山了。道中上下游人络绎不绝;山道两旁的峰壑松石尽收眼底。蓦然,看见一二挑山工用扁担担负水泥、沙包重步斜上,我不禁驻足看之。常人空身徒步犹感困难,何况负重而登呢!此时此刻,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油然涌上了我的心头:泰山风光不仅仅处于天然之杰作,还有我华夏儿女的勇于奉献;天然人和相得益彰,才造就了这雄壮伟岸的泰山,这泰山的奇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