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建房

      1963年、76年、80年,我家先后有过三次建房,但那都是在父亲的主持下进行的。当时我虽然干了不少活,出了不少力,但操心的事还是父亲的,我在心里还是较为轻松的。

      1984年,村里以人均40平方米宅基地定为标准,面积缺的多的农户,可以批给新宅基地。我们全家人口多(13人),平面方缺得不少;我家两个男孩,一片旧宅;村里决定批给我一片宅基地。虽然我当时不具备建房的经济条件,但这样顺利批得宅基地可是机会难得,我于是决定建房了。

      在哪里建房呢?在我哥哥住院西侧有一片地方,西南角有一个变压器房。村干部说,你愿在那里建房,大队可以将变压器挪到北边村外去。我看离老家不远,又临近父母住处,条件还算可以,就爽快地答应了。

      1985年春天,我准备建房了。建房的第一步就是拉土垫基。我家在村西王二岗路北,有一小块荒地,离家约有一里半路。开始雇了人家两辆四轮车拉了一天土,剩下不足的部分就是人力用平车拉土了。每天天刚亮,我就拉起平车到地里去。破土,装车,然后拉一车土回来。中午饭后,再拉一车。下午下学后,搭黑能拉两车,星期天就不用说了。拉土是个辛苦活,破土装车卸土拉车,都是我一个人,每拉一车土,都会累得满头大汗,气喘吁吁。凭着年轻有心劲儿,我拉了有半个多月。后来还是在亲戚的帮助下,才算完成了需要的大致土方。

      准备挖地基了。正在此时,村干部有人告诉我,由于村里没钱,变压器一时挪不了。我与大队交涉,答应给我换一个地方,到村东一片地方去建房,补偿200元运土费,我无奈答应了。随后,我找到了外村四辆驴拉车,把土挪到了东边建房处。

      初秋时节,打土夯了。由于缺钱,土夯打得高了些。买了人家一些下房子的石料,又买了一些石子、沙子、水泥,打了一个没有钢筋的地圈梁。地基就这样不伦不类的完成了。

      深秋10月,要建墙体了。当时已时兴了浑砖24墙。我倾家所有,买了三万多砖块,又买了一些白灰沙子,找了人家一个建房队,用了七天时间,完成了墙体工程。虽然花光了我的积蓄,但我看着浑砖的红色墙体,心里还是蛮高兴地。

      接下来该是发愁了,因为手中没有钱了。这时好多人家上房顶都用空心板了,可自己什么也上不了。第二年春天(1986年),我左掂右量,决定还是上木头房顶,这样比上空心板可以节省1/3的钱。于是请亲戚帮助,在安钢买了些废钢筋,在家一根根平直,趁着一个星期天,请亲戚邻居帮忙,打了20根水泥檩条。又伐了家里的几棵树,在汤阴又买了些椽子。我又把树枝砍成了木片。在需要材料差不多的时候,已经是秋天了。紧接着是上房顶,抹内墙。当把门窗安上之后,已经是年关时候。操心费力两年,前后共花了约4500块钱。到此时,才算见到了一座象样的房子,可是我却背上了两千多块钱的债务。

      年关一日,我和妻子有暇带着孩子专门去看了我们的东院新房。在院内,我看了整洁的红色墙壁,又看了四开扇的四个窗户。中间屋门和两边的两个小门,对称的结构布局显得格外协调。走进屋内,平坦的水泥地面,雪白的墙壁,木混结构的屋顶,都显得格外齐整。看着分户后自己干的第一件大事,觉得自己有点儿本事了。这本来是一件好事,可是自己心里总是高兴不起来:两千多元的债务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。可在我对新房------债务做了一番深深的权衡之后,我做了一个不知正确与否的结论:今后要多多节俭;种好责任田,多打粮食多卖钱,早日还清债务。后话少说,让新房为我今后的行动做一个真实的见证吧!